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阔门窗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阔门窗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5 笔架山三清阁历史背景?
位于辽宁锦西县城西南的笔架山顶峰,始建年代不祥。现存阁高26.2米,六层封顶,纯一色石料建筑,连飞檐挑角,壁画门神,皆全用石雕。阁内左右有回廊周旋,上下相通。阁内有儒释道三教神像三十七尊。1921年始建,是岛上的主要建筑。阁身纯用花岗石仿木结构建造,6层,通高2.6米。层楼耸立,上出云表,一、二层为楼台式,面阔5间。拱形石门窗上有浮雕纹饰,四周有回廊,三至五层为宝塔式,平面呈八角形,建于二层顶上正中,无塔檐,绕以螺旋形石阶梯,可旋转上登阁顶。顶层形式仿八角亭,单檐八角攒尖顶,飞檐翘角。整个建筑,设计别致严密,集楼台、宝塔、角亭于一体,风格独具。阁内现在僧释道三教雕像43尊,各高2米上下,均为汉白玉雕坐像,雕工朴实,面相端正,衣纹流畅自然。登阁顶眺望,使人心旷神怡。
中国最古老的土司寨?
马头寨是中国最古老的土司寨,它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。
寨子面对底窝大田坝,背靠百花山,两面环水,清河、深水河分别环绕寨北和寨东。

寨内道路多以青石、鹅卵石铺墁。其地是抗元运动领袖宋隆济故乡,又是元代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、靖江路总管府和明代底窝马头驻地。

总管府遗址至今犹存。寨内还有1935年4月红军一、三军团过底窝时留下的标语数十条。

唐宋时期,布依族先民从黑羊大箐(今贵阳)迁居清河两岸,元明时期逐步形成马头寨、新寨、典寨、杨方寨、桐木寨、安家寨、水头寨、平寨等“底窝八寨”仲家苗(布依族)聚居区。

所谓“仲家”,又称“种家”,贵州民谚称:“苗家住山头,仲家住水头,客家住街头”。是古人对以种植水稻为生的今布依族先民的称呼。

马头寨民居不少为干栏式四合院、三合院,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结构,一正两厢加对厅(或照壁)。正房面阔三间、五间、七间不等。门窗均饰精致木雕。

正房大门外加建腰门,左厢前部多建有朝门。以龙凤、“万”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。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,如他们认为“万”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,都与水有关,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。

马头寨现有居民208户,1126人,其中大部分为布依族。村民依山傍水、因地制宜建房,一座座木构民居顺山就势建于山腰上。山上古木参天,郁郁葱葱。寨前清河环绕,石拱桥横跨河上。

寨内小路多以鹅卵石铺成“人”字形。四合院多以青石铺墁,古香古色。

每逢农历六月初六,“底窝八寨”数万布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,在马头寨欢度“六月六”歌节。马头寨是元代“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”驻地和元代最大规模抗元运动领袖宋隆济的故乡,又是明代“底窝马头”所在地。

底窝总管府(习称“大朝门”)遗址、宋隆济故居遗址。全寨有民居97座,寺庙2座,寨墙50余米,石拱桥1座,戏楼1座,古道1000余米,古井2口,并有红军标语25条。

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、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,也成为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。
兴建于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的老司城,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。其作为高等级土司永顺宣慰司治所近600年之久。
老司城的核心城区面积25万平方米,分为首领生活区、衙署区、文教区、街市区、信仰区、墓葬区等功能区。遗址为“三纵五横”的棋盘式布局,有河街、左街、右街、正街、半坡街、五屯街、鱼肚街和东门街八条街道。
街道上全是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,有三角形、菱形、直线、直角形等。这些图案随地势而变,整齐匀称,古朴大方,表现出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阔门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阔门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